近日,“高速铁路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学术沙龙在深圳社科院召开。会上专家们以“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为问题讨论的缘起,就世界高速铁路发展趋势、我国铁路如何推进政企分开的管理体制改革、以及对深圳未来如何更多地参与高铁的信息控制系统建设和服务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市社科院公共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袁义才研究员认为,“7.23”事故反思需要认真审视我国高铁建设和管理工作。他认为这次事故可能存在技术、关键设备等各方面的原因,但最重要的原因是铁路系统政企不分这一人为的体制原因。政企不分引发行政垄断,排斥市场机制作用,从而影响技术进步,导致高铁高成本建设、低效率运营,成为问题的根源。“海恩法则”是德国飞机涡轮机的发明者德国人帕布斯-海恩提出一个在航空界关于飞行安全的法则这一原则同样适用于其他领域。“海恩法则”强调,技术从来不是致命的因素,人往往是自己打败自己。
袁义才认为,参考日本、法国、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有关做法,我国高铁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政企分开、政府主导、市场主体”、“鼓励竞争、提高效率”。首先,在总体上将高速铁路运输服务定位为公共产品,坚持政府主导作用,明确界定国家对高铁发展必须掌握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其次,把部分高铁服务环节和业务程序交给企业,让企业在高速铁路运输服务中发挥主体作用;再次,引入市场机制,支持企业开展跨区域客货运输业务,建设3-7家左右铁路运输集团公司,鼓励竞争,提高效率。这中间如何有效实现政企分开、公私分明,是改革成败的关键所在。
市社科院文化所所长王为理研究员提出,2002年我国就研制成功的中国独立设计、拥有完全知识产权的“中华之星”高速列车,后来中止试验,转而全面购买外国的技术,这种做法对不对,今天应该全面来看。研讨中有专家提出,与“中华之星”情况相似的还有曾经在广深铁路成功试验运行的 “蓝剑”准高速列车。技术从来不是致命的问题,技术主义往往是很多灾难性事件的罪魁。
市社科院社会所所长杨立勋研究员认为,我国高铁建设和管理上出现的很多问题,主要都源于体制因素,曾有报道反映有的项目招投标日期还有几个月才到,但有关单位已经提前开工建设了,这反映体制问题是多么突出,也难怪高铁建设成本居高不下了。
市社科院社会所副所长谢志岿研究员认为,高铁具有明显的垄断特征,这种自然垄断属性难以改变,我们需要针对这一点研究提出对策,注意消除垄断的影响,提高高铁营运效率,改善其服务。
与会专家经过充分讨论,一致认为:铁路改革的目标是要让铁路企业充满活力,能够实现自我发展。但是目前铁路体制存在的最大问题一是国家控制严,企业缺少活力和动力;二是企业主体责任边界不清,经营成果与主体责任不匹配;三是铁路企业经营机制不适应市场的需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