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车站注意,现通报紧急情况,嫩林线约193公里处有三条万伏高压电线损坏,损坏电线悬在距铁轨不到两米高处,请各车站立即封锁线路!”7月26日22时10分,加格达奇工务段嫩林线孙红德车站的报话机里传来了山头巡守员李延顺焦急的声音。接到李延顺的通知后,红德车站立即将一列即将驶出的客车叫停,避免了一次火车与高压电线相刮的危险。
51岁的李延顺是加格达奇工务段嫩林线194公里一名普通的山头巡守员,每天的工作就是来回在铁路沿线巡查,防止山体滑坡、泥石流和落石,在他巡守的线路上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他用人生中最宝贵的29年与大山为伴,工友们亲切地称他为“大山的守望者”。
7月27日,记者随李延顺一起沿着崎岖的铁路线踩着渣石,一步一颠地走向大山深处的巡守房。铁路在两座近百米高的小山之间穿过,一路走来除了石头还是石头。“这条铁路线每天要经过10列客车和20列货车,按规定每趟列车经过前我必须进行巡护,一来一回就要2公里。我每天都要在这1公里长的铁路线上走将近60公里,每个月都得磨坏一双胶鞋。”李延顺说。
来到一座3.7平方米的砖房,就嵌在20多米高半山腰的水泥平台上。这就是李延顺的“巡守屋”。一张单人床、一张小木桌、一把椅子、一部电话机、一个暖水壶、一盏电灯,这些就是他全部的家当了。“现在巡守房的条件已经比以前好多了。”李延顺说,他刚上班的时候,这里还是一间板房,板外面涂上一层泥。冬天特别冷,即使点上火还是零度以下,有的时候实在冷得受不了就到屋外去跑两圈。对于现在的工作条件,李延顺非常满足。以前这里不通电,也没有电话,“我们是实行倒班制度,每次上班都要独自工作24小时。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实在太闷了就自己喊两声,嚎两嗓子,你别看我现在都五十多岁了,可我还真能唱两嗓子高音。”去年夏天,李延顺的“办公室”终于通了电,也装上了电话。
“工作这些年,有几件宝贝我从来不离身。”李延顺从随身背的皮袋子掏出了他的4件“宝贝”:响墩、火炬、喇叭、信号旗。信号旗是最常用的,黄色的信号旗平举表示可以安全通过,红色信号旗表示停车。如果是在黑天发现有险情就要使用响墩、火炬和喇叭。将火炬插在铁轨中心顺风45度角,在3公里远外就能看到。响墩放在距险情800米远的铁轨上,火车一碰到响墩就会发出巨响。喇叭则用来指挥火车停车。
7月26日晚,这4件宝贝就帮助李延顺避免一起事故。当晚,李延顺在火车经过之前对这一段危险线路进行巡查,22时10分,李延顺发现在半空中不时冒出直径超过1米的大火球。“我知道十几分钟后就有一列客车经过。”他立即向火球跑去。当距离火球十几米远时,李延顺发现铁轨上方有三根万伏高压线脱落了,其中两条线碰到了一起就出现了大火球。“当时电线就悬在铁路上方不足两米高的位置,如果火车碰到电线将十分危险。”李延顺点燃随身携带的火炬,随后,李延顺一边用通话机向周围火车站报告了这一危险情况,一边在距离险情800米处的铁轨上放置了3个响墩。22时20分,李延顺再次通知红德车站将22时29分驶出的客车叫停。
李延顺告诉记者,这只不过是他29年守山工作的缩影。李延顺向记者讲述了他印象最深的一件事。2009年7月,加格达奇连续下了一周的大雨,他在巡线的时候突然发现嫩林线194公里处出现了山体滑坡,一段十五米长的铁路线被泥石流埋了两米深。“当时正在下雨我出来巡视,发现两座山就像连在一起一样。山间的火车道已经被碎石深深的埋住,根本不能通行。我一看表再过10分钟就有一列从漠河开往哈尔滨的客车要经过这里,我立即通知了加格达奇火车站的调度室,又在险情两边的火车道上放置了响墩。”随后李延顺用铁锹将碎石往两侧清理,忙活大半夜,直到工区“援兵”上来他才松了口气。“我可以骄傲的说,在我工作的这些年里,我巡守的线路上没有发生过一次事故。”
“这几年,媳妇也有怨言,说我总顾不上家。”说起了自己的家事,李延顺那饱经沧桑的脸庞显的有些沉重。李延顺的同事告诉记者,他母亲今年已经81岁高龄了,身体不好,走路都费劲。他的儿子患尿毒症,靠每周透析维持生命。这几年,为了儿子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许多同事都劝他找组织帮助,可李延顺怎么也不肯。“我拿着国家给的工资,现在逢年过节党组织还救济我,我还有什么好挑的,我就守望这个山,看好这条铁路,直到退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