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认证码: 6909 注册会员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新闻 >> 铁路新闻 >> 正文

中国高铁改变世界格局
 
文章来源:中国铁路招标采购网 铁路建设招标 铁路物资招标 高速铁路招标 地铁轻轨招标 铁道物资招标  

中国高铁网络迅速成型,并逐渐向中国以南尤其是以西持续扩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整个世界的战略格局。

  中国并非内陆国家,而是一个以内陆为本面向海洋的国家。中国文明始终与海洋密切相关,但中国人始终不是海洋民族。未来,中国可能引领世界重新实现大陆与海洋的平衡。

  五千年前,在中国这块大地上,文明呈现出遍地开花景象,在东部滨海存在诸多发达的文明,中国文明自始就有海洋基因。

  然后发生了“大洪水”,滨海诸文明消失或衰退。海滨族群从各个方向迁入内地,聚合于晋南、豫西,在此深度交往,最终发展出成熟的国家治理机制,形成华夏文明与政治共同体。

  大洪水其实不是、至少不完全是雨水增多、河水泛滥的结果,而更有可能是“海侵”的结果,海平面上升导致了海岸线内迁。良渚文化就毁灭于海侵。禹的功劳是治水,经典文献强调的正是他导水入海,这是海洋与中国人第一次发生密切关系。

  夏、商两代的中国管理范围在内陆,但仍与海洋保持着联系:货币主要是贝壳。历史记载最早具有海洋意识的华夏族群是周代的齐人、燕人。周武王封吕尚于齐营丘,齐太公治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鱼盐之利来自大海。由此,齐国经济发达,最早强盛起来。

  礼崩乐坏,孔子删述六经,创立学术,兴办教育,养成新式士人,积极寻求秩序重建。滨海之齐、燕两地的学术、文化十分发达,且此处士人气质明显不同于邹鲁、三晋之士,更有想象力,从而形成三个不同学术传统:邹鲁之士拘于礼,严守师法,故其学笃实敦厚;三晋之士尚功利,明于法度,故其学谨严细密;燕齐之士多玄想,杂取异义,故其学恢宏恣肆。

  秦汉立国,齐燕之学贡献最大。齐国兴办稷下学宫,维持百余年,各家齐聚于此,思想交锋,学术激荡,而有思想上的创造性爆发。稷下学宫最为重要的学派,当为齐人邹衍之阴阳学。战国后期至秦汉,几乎所有学派都阴阳化了,阴阳观念也成为中国人认识生命、世界之基本范式。邹衍又提出“大九州”观:“中国名曰赤县神州,赤县神州内自有九州,禹之序九州是也,不得为州数。中国外如赤县神州者九,乃所谓九州也。于是有裨海环之,人民禽兽莫能相通者,如一区中者,乃为一州。如此者九,乃有大瀛海环其外,天地之际焉。”这样的观念,惟有生活于海滨之士有可能提出。

  汉初黄老之学也形成于齐。太史公记载,汉高祖驾崩,孝惠帝即位,功臣曹参出为齐国丞相。曹参苦寻“安集百姓”之道,“闻胶西有盖公,善治黄老言,使人厚币请之。既见盖公,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推此类具言之。参于是避正堂,舍盖公焉。其治要用黄老术。”黄老之术形成于稷下学宫,经由曹参推介,为汉初君臣推尊,风行六十年,直至汉武帝复古更化,推崇儒家。

  复古更化的主要推动者仍多为齐、燕之士。汉初主流学说,以齐燕之学为基础。在复古更化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的董仲舒虽为赵人,然家乡在今河北东南,介于齐、燕之间,其思想深有齐学风格。齐、燕之士广泛吸收新学,以阐释六经,从而能够因应时势,创制立法。

  同时,燕人、齐人最早形成神仙观念,齐人徐福曾上书秦始皇说,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生在西方内陆的秦始皇,于扫灭六国之后,巡守四方,十分迷恋神秘的大海。东汉后期,道教的一支又兴起、传播于齐、淮海滨,并于东晋时传播到江南滨海之地。

  总之,推动周秦大转型之诸多新观念,差不多都兴起于东方海滨。不过,秦、汉、魏、晋政治、经济的重心,则始终在中原,其对外关系,主要从长安向西、向北,故而有陆上丝绸之路之开拓。

  中国人早期关注的海,就是今日之渤海、黄海。汉代确立相对稳定的体制之后,中国持续向南发展。这样,对中国干系较大的海,逐渐转到东海,进而转到南海,最终进入大洋。

  晋室南迁给中国带来巨变。此前,中国与南亚、西亚、非洲、欧洲等西方世界的联系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最多加上西南通道。五胡扰乱北方,陆上丝绸之路中断,而国人当时正在热烈接受印度传来的佛教,渴望获得正宗佛教经典,乃探寻海上丝绸之路。东晋法显和尚从陆路去印度,而由海路回国,就极具象征意义。他留下的《佛国记》是中国人关于南洋的第一次详尽记载,海、洋变成中国与世界连接的大门。

  再往后,东南沿海得到开发:唐宋之际,福建开发;宋元之际,广东开发。东南沿海地区人多地少,但人民组织化程度较高,故有意愿、也有能力积极从事海洋远程贸易。唐宋元三代,东南沿海一直是世界贸易一大中心,到明清时代,其地位更为重要。正是通过这一贸易网络,中国卷入全球分工体系中,并成为重要驱动力量。

  也就是说,就中国与海洋的关系而言,唐以前可谓“近海中国”,唐以后可谓“海洋中国”。但这个海洋中国,给中国带来新烦恼,这就是文化-经济之地理格局的严重失衡:经济重心完全转移到东南沿海,北方严重衰败,社会结构松散。宋以来,中国两次被北方民族完全征服,根源就在于此。今天,经济、文化在地区间,主要是东、西之间的严重失衡,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最大挑战。

  因为这一点,中国始终不可能专心做海洋国家,因而也就无法在海洋世界体系中成为领导者。过去五百年间,海洋世界体系的主导者都是海洋国家,从西班牙到荷兰,随后是英国,现在是美国。相反,即便欧洲强国,凡同时具有内陆属性者如法国、德国、俄国,也都无从担任领导者。

  至于欧亚大陆腹地诸多国家,则是海洋世界体系之受害者。这里曾为世界文明中心,但海洋体系形成后逐渐边缘化,19世纪以来,更是成为世界的麻烦所在。今日困扰世界的严重国际问题,几乎全部出自于此。

  可见,对中国来说,完全置身于海洋体系,并不最为有利。中国不可能全身心拥抱海洋,基本地理格局决定了中国始终是内陆-海洋复合型国家。这一事实与“超大规模”,对于思考中国的一切,同等重要。

  人们常说,由于中国兴起,世界重心正在从大西洋转到太平洋,但即便完成这一转移,中国的处境好不了多少。这只是一个过渡阶段,中国为自身安全,需要重振欧亚大陆。

  从这一角度看,高铁意义重大。中国高铁网络迅速成型,并逐渐向中国以南尤其是以西持续扩展,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整个世界的战略格局。具体来说,这个高铁网络如果顺利向西延伸,则可以现代技术重建陆上丝绸之路。欧亚大陆两端的重要经济体,中国与德国、法国等国之间的内在联系将不断强化,从而产生休戚与共之感。整个欧洲将从向西看转身向东看。这两端的紧密联系,也将带动欧亚大陆腹地贫困地区的稳定和发展。

  过去几百年来形成的只对少数国家有利的海洋体系将被平衡,世界将更加公道。因为,在未来可能出现的大陆-海洋复合型世界体系中,没有明显的领导者,它将呈现为多中心治理格局。由此,中国也将恢复均衡。

用户留言
查看留言
机务专业厅 工务专业厅 车务专业厅 车辆专业厅 电务专业厅 机电专业厅 路局院所厅 工程设备厅 工程材料厅 工程机械厅
推荐企业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网站首页 | 企业邮箱 | 法律申明 | 联系我们 | 加入收藏
版权所有@北京亚世天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运营:北京亚世天图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以任何方式复制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2007-2021 (www.cntlzb.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2945号
客服热线:010-63963138 010-63963238 传真:010-6396323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京ICP备2021022945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7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