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回砼供应权、组建模板再生公司、厘清物资机械的管理及经营职能、加大对劳务公司的控制力度、梳理机关职能部室各项管理制度等,近期,中国中铁大桥局六公司应对市场形势巨变,理清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形成以“做‘精’、做‘专’工业产品;做‘稳’、做‘强’综合工程”的第三次跨越及转型框架,夯实基础强管理,出台和实施系列举措,“稳”中求进,在逆境中寻找新的成长契机。
交底之中促同心
严峻的形势面前,六公司采用认形势、查根源、寻对策、找出路的策略,直面困难,不回避问题,集全员之力化解危机。
公司首先促全员达成思想共识,齐力抗严冬。通过开展“认清形势谋思路,共克时艰求发展”主题形势教育活动,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宏观形势、市场环境、企业特点、公司管理思路等轮流每月一讲,层层动员,层层交底,形成了班子成员与全员互动的良好氛围。“形势教育也是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的一种形式,我们通过全员交底,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想办法、寻对策,协力同心渡过危机,”董事长、党委书记何忠豪说,危机面前,更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大家多关心和关注企业的发展,集思广益,为企业发展支招。
活动促进了思想转变,公司192名副科级以上中层干部受到触动,撰写了千字以上形势教育心得体会,就公司的管理积极建言献策。为了找到管理中的薄弱环节,项目盈利能力低的症结所在,该公司同步启动项目管理调研工作,对在建24个项目把脉,调研小组写出近四万字的调研报告,全面分析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各项目提出针对性的整改建议。
危机教育激发了全员的斗志,增强全员抗风险的意识,在“盈荣亏耻、创新创效”合理化建议活动中,24条提升创效能力、合理分配资源的金点子脱颖而出,产生了可观的效益。比如,鹦鹉洲长江大桥项目部一项1号墩桩基施工中桩头超灌部分的处理建议,将废弃的碎碴铺筑施工便道,钢管碾平后回收重复利用,故综合节约成本12万元。而衡岳项目一项组合使用租赁设备的建议被采纳后,每月减少设备租赁费用支出约4.6万元,年节约55.2万元。集体智慧在管理中产生了巨大的能量。
组合之中激活力
近期,六公司相继组建混凝土公司、架梁作业公司、再生模具公司等,物资及机械设备的管理和经营职能也在逐步分离当中。以后,物资公司及机械设备租赁公司不再担负管理职能,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服务现场,提高物资设备周转率上;物资设备的采购、调配、分承包鉴定等工作则由新成立的物资机械管理部承担。
据总经理戚玉明介绍,成立专业化公司就是要实现项目模块化管理,将资源集中起来,承担资源调配的职能,为项目减负。“管理衔接上的断链,导致一些无形资产的流失,加上职责划分不明确,很容易产生推诿现象,”戚玉明说,由于工程规模大,囿于资源有限,很多任务都分包出去了,由此也同时产生风险难以控制,效益白白流失的问题,“要整合资源,实现集约化管理,就得减少关键性工序分包,成立专业化公司,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戚玉明以再生模具公司举例,说六公司由产品起家,现场制梁占有很大的份额,公司的T梁和箱梁模板较多,但由于没有专人管理,致使闲置的模板长期在外风吹日晒,仅仅二三年的功夫,一套好好的模板就成了一堆废铁。“如果成立专业化公司,那就不一样了,他们会对这些模板进行保养,对变形的模板进行改造、复原,像商品一样经营起来,不就可以实现再利用了吗!”也正是基于这种思路,戚玉明提出了“发扬捡破烂的精神”这一经营理念,鼓励全员学会从大宗转场运输、门吊拆除、大宗的柴油和电缆变压器等资源中寻找效益,逐步形成整合体系,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益。
绩效之中提效率
应该说,《六公司项目考核及项目主要负责人期薪管理试行办法》的出台,在六公司内部,引起了不大不小的震动。“大幅度提高项目经理收入”这一声音,也让员工看到一种新的绩效考评模式。“如果不称职,那项目经理完全拿不到这么多”、“项目经理收入的明晰化,使薪酬体系显得更加公平,谁有本事让项目更多地赚钱,谁就都能拿更多的钱”,对于新出台的项目经理薪酬管理办法,员工们的看法各一。
对此,戚玉明给出的答案是:正确评价项目经理的标准就是是否能实现盈利,公司要倡导勤劳致富,而不是权力致富。新的办法根据不同项目的特点,比如梁场、综合性工程、独立的桥梁工程等,分为几个档次。按照规模的大小,完成产值多少,不同的比例,实行级差制。同时,在项目考核兑现上也区别对待,分为一年半以内完成的、超过一年半完成的项目两个大类,体现出时效性。
事实上,项目经理薪酬管理办法只是六公司系列薪酬管理办法中的一项,目前,该公司正在逐步理顺薪酬分配体系,制定项目责任成本管理及考核办法,使所有项目员工的薪酬水平在一个平台之上,由项目经营完成后体现最终差别,在项目薪酬分配上树立公平竞争的氛围,形成良性循环。也就是说,哪个项目超额完成了责任利润,就可以得到更多的兑现。
“薪酬分配是企业管理最关键的问题,它涉及到员工的切身利益。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人才就无法有序流动。下一步,公司还要研究制订固定厂、整体分包、海外工程、专业公司以及机关的薪酬分配办法。”戚玉明如是说。
培育之中促自律
“节奏的放缓正好可以让我们沉下心来对各项管理制度进行梳理,找出薄弱的环节,修改不合理的地方,继承好的做法,编制出我们企业的共同行为准则。”戚玉明如是说。对于企业遭遇寒冬,部分员工信心动摇之时,六公司领导班子依旧沉着冷静,一项一项地实施着夯实管理,做稳做强的战略部署。
作为公司的员工之一,笔者也经历着六公司的改革变迁。每月按时向分管领导汇报上月完成工作以及下月工作计划,陈述未按工作计划推进的原因;向财务部报告下月资金计划;出差报销附出差报告说明自己完成的工作任务等,一切皆按规章制度办事,过程虽然有些繁复,但确实感受到无形的压力及责任,笔者及身边的同事由不适应到适应。出差时,考虑如何才能更好节省费用,如何将工作效率实现最大化,是笔者经常思考的问题,相信,这样的思考,身边的同事也同样有。
而六公司的一些稳定举措,确实温暖了人心:停工项目上优秀的管理及技术干部全部安排上岗,各项目部必须无条件接纳和服从;尽全力挽救亏损项目,为困难项目注入资金;加强人员培训,为停工项目员工充电等等,让六公司全员在面对风雨之时,有了更多的信心和动力,大家从公司各项举措中,看到了春天。
“六公司一直都有艰苦朴素、过苦日子的优良传统以及对企业高度的忠诚度,这也就是我们追求的发展‘质”的构成要素之一,当形成各种制度都能有效地遵照执行,没有特殊化,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氛围,企业的发展,就有了更好的内驱动力,长久发展才更有保障。”戚玉明在形势报告会上一再强调。
|